警醒伪“哈佛校训”背后的教育功利性
关于哈佛大学的校训在互联网上盛传已久。2013年12月31日《环球时报》载文说,近日,哈佛大学图书馆官方网站惊现留言:有人问,在哪里可以看到传说中的哈佛大学校训?对此,哈佛大学校方在其官网上表示,这些校训都是假的,在哈佛墙上看不到所谓的校训,并称所谓校训都是编造的。
“一天过完,不会再来。”“即使现在,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。”“没有艰辛,便无所获。”“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,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。”这样的言语虽然不乏一定的道理,但是如若不是被冠之以“哈佛大学”的标签,也鲜有人问津。事实上,网传的“哈佛大学校训”之所以被广泛引用与追捧,并不是在于言语本身的深刻性与丰富性,而在于“哈佛大学”自身的名气与地位,“哈佛大学”的名气已经掩盖了校训的真伪,更鲜有人对其质疑与考证。纵观网传的哈佛大学20条伪校训,其意义的指向大多是刻苦学习的励志语,告诫学生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获得美好的未来、幸福的人生。而其中不乏一个“苦”字,与中国古代“学海无涯苦作舟,书山有路勤为径”如出一辙,更有“书中自有颜如玉,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千钟粟”的美好愿景。显然,这与中国传统教育不谋而合,也是不折不扣的概念式道德“劝学论”。
诚然,每个人要想获得成功,必然需要艰辛的努力与付出。然而,如若一个人将学习视为“苦差事”,仅靠死学、苦学,到底又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呢?而其中的功利性思想恰恰忽视了学习的本质,使原本幸福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,使发现与探索的过程变成痛苦煎熬的过程。如此的学习观,如是的教育境界源于国际顶尖名校哈佛大学,确实应当让人感到匪夷所思,而其虚假性更是不言自明。但是,就是这样的标语、励志口号被网络广泛追捧,甚至被广大中小学校张贴宣传,其中缘由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。其实,国人对哈佛大学伪校训的疯传,一方面真切反映了国人对于名校的崇拜意识;另一方面,也是功利性教育思维的催生物,是假借哈佛大学的名气,灌输倡导“苦学”式的应试教育与功利性教育行为。如今,哈佛大学官方网站澄清伪校训的事实,谎言被揭穿,但事件却并不能由此而止,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工作者,应当直指伪校训背后的功利性教育,使其失去广泛的市场与适宜的土壤。
正在加载中,请稍等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