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中国新闻周刊网 王娜
根据百度资料,每年的1月14日都是充满爱的一天,这天被称为“日记情人节”。情侣们会互赠纪录一整年恋爱情事的恋爱日记本,并以此象征两人将携手走过未来一年,留下美好的回忆。
如今,还有多少人会用纸笔记录爱情的点滴?
人类在学会了发声后,便学会唱情歌;创造了文字后,便开始写情书。《诗经》中便留下不少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、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求”之类的爱情名句。总之,纠纠缠缠的总也离不开情爱。
通信技术的进步,让人们的沟通变得简单方便,从最初的短信、电邮、QQ,到现在的微信等等。可以看到的是,文字依然是恋爱情话的一种传达方式,只不过大多都留存在了电子设备的存储空间中。手写情书的人越来越少,一字一句的书写,似乎总也没有香水、钻石来得直接实际。
曾几何时,青年男女们青睐在书写中体会浪漫;现在,人们觉得这样的办法慢而无效,太土不说,还会留下“罪证”;不过,短信、电邮、微信等平台,一样也会留下痕迹;可见前述理由不足取信。德国前总统霍斯特·克勒就曾呼吁说,人们应该静下心来,拿起传统的书写工具,给自己的朋友或爱人写一封热情洋溢的信,而不是仅仅通过简单的手机短信交流,这样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!
其实,说到底是人们懒得动那个心思了。网络带来“速爱”生活,相识快、相爱快,说拜拜更快,分手语言也变得言简意赅。20年前,人们哪怕抄袭、找人代写,也甘当情书的Fans。上学的时候,对爱情还懵懂的男生女生会给喜欢的他/她写信,只不过剧情难逃狗血结局:信被公开,变成班级同学的笑谈;老师、家长轮番开导,禁止二人交谈、甚至见面,并例证早恋的危害……
不过,对民国的文人大家来说,情书可是追求爱情的杀手锏,因此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范本。徐志摩在《爱眉小札》里唤着“小曼”“小龙”“眉”,浓情蜜意,口味颇重,连当时自认开放新潮的人读了都觉得有点脸红;沈从文给张兆和的情书中写:“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,看过许多次数的云,喝过许多种类的酒,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”;连文笔颇为犀利的鲁迅,在《两地书》中也带几分温柔。
有人曾总结,“情书是一样好东西”,好在哪里?“可以表达口头不便于表达的东西;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口误造成的麻烦;被追求者如果不乐意,无法打断追求者的表达;假如追求者乐意,可以反复重阅;假如成功,可以做纪念品……”
由此看来,情书这东西,只有不想写的,没有不愿意读的。在这个“日记情人节”里,不妨拿起笔,给你爱的人写封亲笔信吧!